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内搜索

青 海 玉 树

文成公主庙

 

 

      禅古文成公主庙座落在州首府结古镇南约20公里处的贝纳沟。庙内供奉的主佛像藏语称"觉卧囊巴弄泽",汉语为"大日如来佛"、梵文为"摩诃毗处遮那"。据佛教人士称,此佛与供奉于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摩尼像具有同等加持威德,是多康地区弘扬佛法的缘起之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居玉树境内的第一佛、第一寺之位。

      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唐蕃第一次联姻,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当年正月丁鬼日,由江夏王李道宗护送,率领陪嫁队伍离长安赴逻些(进拉萨),仅带随身侍女二十五人。经日月山,入吐谷浑境;又经公主佛堂(为文成公主在吐谷浑的临时休息地),至柏海(今札陵湖);经众龙驿(今译作草陇滩,在称多系清水河南,为文成公主供丽所捣觉卧佛像处),渡通天河后,经勒巴沟,驻足贝纳沟,因此地山水风光异常壮美吉祥而停留一月有余。藏族人认为文成公主是白度母的化身,具有无比殊胜的造化功德,故逐公主的意愿,在悬崖间无需人工雕刻而自然显现出九尊佛像,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沿途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属青海境内最早的庙宇和佛教大型摩崖浮雕群像。1957年12月30日,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成公主婚配藏王赤德祖赞而途径贝纳沟时,目睹文成公主留下的九尊浮雕佛像极为壮观,赞叹不绝之下,逐遣当地人为公主无量功德留下的九尊浮雕佛像建一殿堂,以蔽风雨,使佛像不受风雨剥蚀,并于佛殿门旁刻石立碑。从宋元开始,由禅古寺管护供奉该庙宇及吉然圣地。禅古寺对该庙宇进行多次修复重建的同时,还建有禅古活佛闭关静修的禅房和用于宗教活动的建筑,并在每年藏历年期间以及夏秋季定期举行由僧俗群众参加的佛事活动。现今人们看到的庙宇及禅房僧舍是解放前,在著名活佛查来坚贡亲自主持下由禅古寺修建的。该活佛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在玉树地区册封的"三大坚贡"之一,以施主身份画像绘制于文成公主庙进门左侧墙壁上。

      文成公主庙内的主佛像大日如来佛高约8米,位居正中,手施禅定印,结跏趺端坐在双狮仰莲座上,头顶有华盖,头束高髻,戴三瓣法冠,大耳垂肩,身着对襟翻领胡服,袍饰有龙纹,忍冬云纹和摩尼珠纹组成的围花。围花之间有方胜,摩尼珠作为填充纹饰。背光和项光饰以火焰纹和十字宝相花纹。

      其它八尊浮雕像均为高2米的仰莲座立像,为八大随佛菩萨。弥勒头束高桶状发髻,戴三瓣法冠,手持宝瓶,身著红底对襟翻领胡服,饰以由莲花和摩尼珠组成的围花;虚空藏造型与上同,手持宝剑,身著黄底翻领胡服,饰以四处云纹围花;普贤造型、服饰与上同,手持莲花;金刚手造型,服饰与弥勒相同,手持金刚杵;地藏造型与上同,身著绿底由瑞鸟衔花组成的围花胡服,手持并蒂莲;观世音造型与上同,身著黄底胡服,服饰八大晕围花,手持宝瓶;文殊造型服饰与上同,手持一支并蒂莲花;除盖障造型服饰与地藏相同,手持如意宝碗。八大菩萨顶部均有尖锐的桃形项光。

        在贝纳沟除庙宇内供奉的九尊浮雕佛像外,在庙宇附近的崖壁上有阴线刻制的古藏文、汉文及佛塔等数10处左右的古石刻。顺沟而上,快到公主庙时,有一条约6米见宽的峭岩对峙的狭窄峡谷,在沟口崖壁上刻有约5米高的一座佛塔,虽历经千年风剥雨蚀,期轮廓造型犹存。在沟口内右侧岩壁上也刻有线条较为清晰的高约6米的一座佛塔,塔的二层处刻有"法本皆从因缘起,积因……"的似为勋文体揭语,后半部已难以辨认。对面较平整的高约5米的一块长方形崖壁上刻制的普贤菩萨等十一尊佛像已模糊,其两侧及下方刻有《普贤行愿品》35行,字迹多已磨损,极难辨认,更多的已埋没地下。佛殿左侧的崖壁上刻有多行梵文和汉文,也多已模糊不清,能辨认的只有汉文"唐志"、"波罗密"、"波罗密多经"等字样。在庙左侧上方约千米处崖壁上刻有《普贤行愿品》等古藏文。相传,佛殿左右侧崖壁上分别刻的是吞米桑布答书写并由勒工篆刻的古藏文题记18行和梵文12行及藏文美术字30行,汉字楷书16行为文成公主书写并由勒工篆刻。在两边的岩崖和石头上有所谓自显六字真言等无数经文。此外,上有一块比较珍贵的后人撰写的有关造像的题记勒石,明确记述了造像的年代和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