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内搜索

「入悲智之门」_4「四圣谛」(2)

发布日期:2018-12-29 点击数:

四 圣 谛(2)

任何有身及有苦乐感觉的,就会尝到苦。众生都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快乐,可是幸福快乐不是永恒的,失去快乐的本身是苦。被称做「苦的真谛」就是因为苦是不可避免的。     

苦者即六道众生,是六种轮回的方式。(转生轮回,未与苦脱离的生存。)地狱道的众生须不断接受冷热的煎熬。饿鬼道众生要纳受被剥夺食物及饮水的痛苦,这些最不幸的恶趣众生,要接受极苦、无尽期、无死的苦受,直到所受的业报圆满为止。在畜生道,特别是因为无明、愚拙而受苦,但不能够与其它众生相比较。人道众生所受的是苦乐交加,是由于累积了善恶业的结果。人类所受的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阿修罗道较为幸运,他们所受的苦是由于怒骂、打斗、战争。最幸运的是天道,在死亡前七天之前的日子里他们不受苦。然后,他们发现逸乐生活终结的征象:被他们的伴侣遗弃,他们壮实的身体将毁坏,美丽的外貌将退色,他们能够预知未来生于其它趣将受的痛苦。由于他们福报享尽,即应业缘投生其它较低各趣。由此可见轮回中没有一道众生能够离苦。     

有六道是因为有六毒或心垢(烦恼)成为六道的业种或业因。憎恨或忿怒是生于地狱道的因;贪或吝啬是投生饿鬼道的因;无明是转生畜牲道的因;爱欲是投胎人道的因;嫉妒是转生阿修罗道的因;贡高我慢(指行善但具有傲气)是轮回天道的因。     烦恼导致愚拙行为,因愚拙无明而造业,此为众生心识的因果律。烦恼所造的恶业是六道受苦的根源,减少痛苦唯一的方法是走修行的道路,修持法诀即是消除烦恼及恶业的办法。     发慈悲心可以减少烦恼,若想根本去除烦恼,则需要有分别智,它是由空慧所生的。悲智双运是奉行佛法的结果,也即是众人周知的五道: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第一道的资粮道又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三个步骤组成:(一)拟定正确方向、皈依、修习止观、(二)聆听法教的智慧(所谓闻慧)、(三)闻法分析的智慧(所谓思慧)。在这阶段当做四种不同的观修(四念处),即观视我们的:身、触、心、一切现象(法)。以逻辑分析方式可以在理智上了解这全然只是因缘所生的名字(即是因缘所生诸相,十二支因缘),并无实质存在。这样可进而接受空的观念。第二阶段,包括去除恶行及培养正行,以聚集功德(四正勤)。第三阶段由四种品德所成(四神足),如果没有它们将不可能再进步:(一)发心和动机(强烈修持佛法的决心)、(二)精进(热心努力)、(三)觉性(不忘修持)、(四)专注冥想(不散乱专一的心)。     

第一道上发展的品德促使第二道更加坚固,它是凡人之阶层与圣界之系环。在第二道上,行者将感受到更大的平静、更多善行之乐,及较少的恶念。并具信心、精进、内省、专注、智能增长、及业障忍受力的成长。最后成就最高可能的现俗的觉悟,在禅坐间产生一种短暂的空性本质的直接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以后,行者就被称为圣人。他能直接洞觉四圣谛,这种经验如同瞎子的眼睛被治好了,首先看到各种颜色,所以被称为见道。     

在第三道上,有甚细微的无明还存在,当处于冥想专注状态的时候,行者直接感觉到空,但不在静坐时仍能继续一般的感受,只是了知所感受的是幻象,好像看魔术表演的人看透魔术家所玩的把戏一样。这就是初地菩萨的果位,从此以后就不退转了。     

第四道:修道,就是一种见道的熟习过程,它可使解悟稳定。它包括菩萨道的第二地至第十地,到第七地一切烦恼净尽,到了第十地,连它们的微妙踪迹如同苟存的香味一样,也完全消失了。为着利益众生,菩萨显现八种殊胜的特性,即众所周知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最高的十一地即是第五道无学道之开始,它之所以称为无学道,乃是已无可求进步的。实际上它并不是道,而是果,是圆满开悟之佛果。在这一地,它是一种智集的果,其心是无所不知,其意义为一切事物自然如实了知(胜义谛),如其演变(世俗谛)而了知,此二真理从未分离。佛之此种心,名为真身,即法身,是究竟实相。佛的身体为万德具足,可显现为两种形状:一为化身,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另一为报身,具备能力去教导高度开悟的众生,或净土中的众生。     

不管这个地步离我们轮回中的众生多么遥远,我们基本上跟这样的开悟者并无区别,我们开悟的本质被业障所蒙蔽,但此业障可逐渐消除,这就是四圣谛法教的精髓。    


【附注】     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也。正见者,谓如信作布施,礼沙门道人供养佛及孝顺父母之一切善法,后世得福。正思惟者,谓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口四过。正业者,谓不盗、不杀、不淫。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不贪,离非法。正精进者,谓行精进。正念者,谓意念不妄。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令不犯也。(八正道经) 摘自「正法眼」 

 

   


 

摘自「正法眼」      

 

(本书开示大部分皆摘自贡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丛书,第一册至第五册,承蒙同意转载,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