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内搜索

「入悲智之门」_3.六道轮回 从生至死到再生(6)

发布日期:2017-08-06 点击数:

 

前 言 

 

尊贵的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是少数不经由转世传承而来的仁波切,他是在现世得成就,而由噶举派(白教)最高精神领袖第十六世噶玛巴大宝法王授封为「仁波切」。在讲究传承的西藏佛教之教派中,堪布卡塔仁波切是相当特殊的一位具德上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曾如此称赞过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成就:「他是噶举传承的大师,对佛法的本源,异同及各层面和次第,从小乘、大乘到密乘均极精通,堪布卡塔仁波切具有菩萨利益一切的本质。」目前,堪布卡塔仁波切为大宝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场:纽约上州屋士达(Woodstock)镇的噶玛三乘法轮寺(KTD)的住持,并为噶玛噶举派之南北美洲总导师及噶玛林闭关中心指导上师。是一位公认极有成就的大师。   

「入悲智之门」是汉藏佛学社继「大手印」一书之后,倡印的第二本堪布卡塔仁波切演讲集。本书共收集十五篇仁波切十几年来在各地弘法的开示,这些文章由台湾的居士大德翻译整理后,曾零星发表在各佛教杂志上,现由佛学社重新编辑校对结集成书。佛学社并恭请现驻锡在西藏祖普寺最尊贵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亲自以藏文书写「入悲智之门」之书名,以为加持。    

本书能在美国出版流通,缘起于「福德海」读者及善心人士的发心助印。在此谨对所有助印者及参与此书出版工作的好友致万分感谢,希望读友诸君有机缘能亲自领受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加持和教法。更期望最尊贵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能早日莅临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举行升座大典;大宝法王,堪布卡塔仁波切及各具德诸上师们长久住世,广益有情,以及一切有情早证菩提,同趋佛道。

汉藏佛学社

 

 

 

六道轮回 从生至死到再生(6) 

依大乘观点看,视「我」与「他人」为真实的观念是一个迷惑的想法,一种心理的迷惑。众生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执着于视心灵或色身为「自我」以及视事物为真实、个别存在的。为了度这些迷惑的众生,使其了解此为梦幻,则须使他们修行六波罗蜜或六度而达解脱之道。

大小乘观点之区别在于其境界及层次不同。依小乘传承,则无一物实际存有,但凡物确实是以元素之型态存在。虽然这不是一种执着事物之真实性的极深习气,但总是保有一点点的执着。除此之外,一个人必须逃离现实社会,即弃世、出世。依大乘观点看,万事万物不论如何存在,皆无错处:错在我们对它们的认知,我们必须从视万事万物为真实的幻觉中脱离出来。

可举另一比喻,即魔术师及其戏法,一个魔术师知道自己的戏法只不过是一系列的骗技。然而透过其骗技,他制造一大群的士兵和勇士,覆盖了整座山谷而使人们惊慌地作鸟兽散。魔术师本人不但不害怕亦不须逃跑,他也能不徐不缓地向人们解释他们如何被骗及被骗的原因,藉以免除他们的恐惧及误解,那便是类似大乘道的观点。

根据金刚乘的深奥见识,一个人不要执着于好或坏,实有或空,迷惑或不迷惑之间的差异。依生起次第的观点和修持看,凡物皆以本尊或有关之曼达(坛城)或其境界的形相显现出来或者相应于本心,人的意识超越了「坏」或「好」的差异。进入生起次第,于是由承认外在事物为实体及执着此观念所引起的困惑被改变了,不再执着个人狭隘的思想和外在的名相;进入圆满次第:心识自然地停留在一种不思考的空灵境界且不再改变。说到这种智慧、清醒与超越的境界,依其法门及途径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毗婆舍那之体悟」,或概观来说可称为「中道」、「究竟之智慧」,或是依金刚乘的观点称为「大圆满」、「大手印」,这是无法改变及不朽的正觉境界。     若一个人了悟这种超越的境界,能体验到自己与本尊相应且在佛国为本尊所围绕,那么他就超越了「好」与「坏」的观念。分别「好」与「坏」有何意义?再者,一个人不单与本尊相应,而且全身会放出光芒,就像一个无定性和无实体的散光体。在此境界下,一个人就不会认为事物有定性及实际存在了,当一个人的心识停留在空灵的境界时,就不会受到贪、瞋、痴的困扰。

金刚乘之道及其见解是真正地超俗,此时你正在听阐述此道及其见解的话语,但尚未了悟其道。一个人必须修持此道,才能了解那些话的意义,并且将一个人现在智力上所了解的实现到某种程度。

修行者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达到金刚乘之道,刚开始时,最重要的修行是「止」,即是静坐的基础,而这是适用于每个初学此道的人。要有效地综合所有三乘(小乘、大乘与金刚乘),其基础在于「止」(耆摩他),就其直接的效力而言,「止」借着去除焦虑不安及所有散漫的思想而逐渐达到稳定性及心识的明澈.,如此一个人更能清楚、确实地了悟事物的本性,「止」同时是小乘的修行以及大乘和金刚乘的基础。

所有三乘之始是皈依。当一个人到达觉悟,产生菩提心时,皈依是大乘道的直接开始。

一旦进入此道及修持,且努力朝此方向迈去,他便开始修持普通四共加行和特别四不共加行,普通四共加行是对了悟三乘道不可或缺的共同基础,而特别四不共加行与大乘、金刚乘有非常直接密切的关连。受菩萨戒亦可使人直接进入菩萨乘(大乘),若一个人尚未受菩萨戒而只是作施与受的修行,这同样也以长养慈悲心,这样也与金刚乘有关联。

若住在佛教道场或参加佛事,自然可使自己参与三乘及其修持。你们有许多人已接受灌顶,如金刚乘密续中最高的时轮金刚灌顶,从这观点来看,你已参与此道了。

现在要讲的是,你必须了解自己的目标为何,你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弓与箭以及发射的良机。是什么造成各种的困惑?什么是因无明而起的问题?什么需要被去除和改变?这是问题所在,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

无论你从那一个角度看三乘道,目的都是在去除无明,那种执着「自我」观念的无明。佛陀的教示完全集中于舍去自我以及到达无我的境界。

你们有许多人熟知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我们也念观音咒以及相应于六道的六字大明咒。生于六道之经验,基本上不外乎是一个人之心理及烦恼形态相符于六道中之一道。此六道是我慢心、嫉妒心、染欲心、痴心、贪心以及瞋心的结果。此咒的六字明是对治此六种不同的烦恼,六字大明咒进一步与六度有关。

一旦了解自己的目标是减轻与舍去对「自我」的执着,那么他就真得开始朝此目标下工夫了。修持观音法是一项对治执着自我观念的方法,在修持中,每一件东西皆以观音形相示现出来,而人为圆满佛国所围绕,达到超越与正觉的境界。因此不论我们以何法门去除自我,重要的是了解其方法且将之运用。回到先前的例子,如果你没有确立自己的目标或是根本没有目标,那尽管你射出了上以百计的箭,还是没用的。但若你有了目标且向它射去,即使你不是神射手,在数次尝试后,你将会愈来愈接近目标,到最后就射中了。

「自我」并非是一个别、独立的实体,「无我」亦非完全与自己分离、不相干、远不可及。「自我」与「无我」是共存的。有许多问题尚待考虑:我们的情况如何?要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方法而使自己了解到无我的智慧?当我们竭尽所能将所听闻的教法运用且付诸实行时,则教法才具有意义。一旦我们真正地应用此真道来去除自我之执着,则执着的深度会逐渐减少而转轻。比如,当我喝一杯橘子汁时,我确信自己能不偏不倚地倒入正确的地方,那么会觉得味道不错且能止渴。但若我将之倒入衣内,那便是做得太差,这不但无法尝其味道与止渴,亦会将自己的衣服弄脏,那么我有这杯橘子水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摘自「正法眼」      

 

(本书开示大部分皆摘自贡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丛书,第一册至第五册,承蒙同意转载,特致谢意。)